
137-9841-3841|0755-61323888
2025年,零碳园区、零碳工厂从概念迅速走向落地,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的关键力量。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正式启动国家级零碳园区建设工作。
这不仅是一项政策指令,更是未来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各地园区和企业如何把握这一波政策红利?如何理解零碳园区、零碳工厂、碳盘查、碳足迹这些关键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本文将为您全面解析。
什么是零碳园区与零碳工厂?
零碳园区和零碳工厂是指在一定周期内(碳排放核算通常为一年),通过采用清洁技术、优化能源结构、提升能源效率以及实施碳回收等多种手段,对碳排放进行最大限度的减少、抵消或清除,最终达成碳排放总量在核算周期内“归零”的目标。
这并非意味着园区和工厂完全杜绝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而是在特定的碳排放核算边界内,实现碳排放与碳清除的平衡,从而达成碳中和。
零碳园区的核心特征
零碳园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核心特征包括:
1. 能源清洁化:园区能源供给必须主要由非化石能源满足,通过源网荷储一体化、绿电直连等模式设计建设;
2. 产业绿色化: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布局发展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
3. 管理智慧化:建设能碳管理平台,强化园区及企业用能负荷监控、预测与调配能力;
4. 设施低碳化:系统推进电力、热力、燃气、氢能、供排水、污染治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造。
零碳工厂的核心要求
零碳工厂则要求在原料生产到废弃物处理的全生命周期内实现碳排放为零,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1. 采用高效节能设备和技术降低能耗;
2. 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光伏、风能);
3. 通过碳捕捉、碳补偿等技术抵消剩余排放。
零碳园区与零碳工厂的区别与关联
虽然零碳园区和零碳工厂都致力于实现“零碳”目标,但它们在范围和重点上存在明显差异。
区别
1. 范围不同:零碳工厂关注单个工厂的碳排放,实现工厂在生产过程中达到零排放/近零排放。而零碳园区涵盖多个工厂、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整体系统,其中包含所有工厂的能源使用以及园区内部绿色能源占比。
2. 侧重点不同:零碳工厂侧重于生产工艺和产品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零碳园区更注重区域能源系统、产业协同和基础设施的低碳化。
3. 实现路径不同:零碳工厂主要通过工艺改进、能源效率提升和厂内可再生能源应用;零碳园区则更强调源网荷储一体化、区域能源系统和产业耦合。
关联
零碳工厂是零碳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单元。园区内多个零碳工厂的建设可以相互协同,通过能源梯级利用、资源共享和废物循环利用,更高效地实现整个园区的零碳目标。
实际上,零碳园区为企业提供了实现零碳目标的平台和基础设施,而企业零碳工厂的建设则是园区实现整体零碳目标的具体实践。
碳盘查与碳足迹的概念辨析
在零碳转型过程中,碳盘查和碳足迹是两个基础而重要的概念,它们经常被混淆,但实际上有着明显区别。
碳盘查
碳盘查是以政府、企业等为单位计算其在社会和生产活动中各环节直接或者间接排放的温室气体,也可称作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主要特点:
目的:摸清自身的排放水平,进行相应整改,挖掘节能减排潜力。
组织主体:企业自主的行为。
范围:涵盖《京都议定书》中要求的六种温室气体。
常用标准:ISO14064系列标准。
碳足迹
产品碳足迹是指产品由原料取得、制造、运输、销售、使用以及废弃阶段过程中所直接与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也可称作碳足迹报告。
主要特点:
目的:掌握产品在全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评价产品存在于经济社会全过程中的温室效应环境影响。
组织主体:企业本身,有碳足迹认证需求的企业会自行安排有资质的机构进行碳足迹认证。
范围:产品生命周期内产生排放的不同阶段,不用于交易或企业间的排放量比较。
常用标准:GB/T24067和ISO14067。
碳盘查与碳足迹的关系
碳盘查是组织层面的碳排放核算,而碳足迹是产品层面的碳排放核算。碳盘查为企业提供全面的碳排放概况,是碳管理的基础;而碳足迹则侧重于具体产品的环境影响,用于产品碳标签、绿色营销和供应链管理。
一个企业可以先进行碳盘查了解整体排放情况,再对重点产品进行碳足迹分析,从而制定更加精准的减排策略。
2025年最新政策标准解读
政策框架
2025年以来,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零碳园区和零碳工厂建设的政策文件:
1. 2024年12月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并提出了建立一批零碳园区的目标。
2. 2024年12月13日:工信部发文深入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实施工业节能降碳行动,建设零碳园区、零碳工厂。
3. 2025年3月5日:“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被写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
4. 2025年7月1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启动国家级零碳园区建设申报工作。
关键标准要求
《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提出了零碳园区的核心指标——“单位能耗碳排放”(即园区内每消费一吨标准煤的各类能源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作为评判零碳园区的核心指标。
这一指标被分为两类:
1. 年综合能源消费量在20万吨至100万吨标准煤区间的,单位能耗碳排放需小于等于0.2吨/吨标准煤;
2. 年综合能源消费量大于等于100万吨标准煤的,单位能耗碳排放需小于等于0.3吨/吨标准煤。
据测算,当前全国园区单位能耗碳排放大致在2.1吨/吨标准煤左右。这意味着,零碳园区建成后,其单位能耗碳排放要较全国平均水平下降90% 左右。
支持政策
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统筹利用现有资金渠道支持零碳园区建设,鼓励各地区对零碳园区建设给予资金支持,通过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等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鼓励政策性银行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中长期信贷支持。
四者如何贯通实现零碳园区?
实现零碳园区需要将零碳工厂、碳盘查、碳足迹和园区管理系统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零碳生态体系。以下是贯通实施的路径:
1. 建设能碳管理平台
支持园区建设覆盖主要用能企业的能碳管理平台,强化园区及企业用能负荷监控、预测与调配能力,为碳排放核算、源网匹配调节、电力需求侧管理、多能协同互补、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等工作提供支撑。
如安科瑞能碳管理平台根据评价标准和《工业企业和园区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建设指南》要求,构建了一套完整的能碳管理架构:包括基础设施、数据采集、数据架构、模型组件、业务应用和互动展示。
2. 开展全面碳盘查
园区应组织区内企业开展全面碳盘查,核算其在社会和生产活动中各环节直接或者间接排放的温室气体,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摸清自身的排放水平。
基于ISO14064或GB/T24067量化范围一和范围二碳排放,自动生成碳盘查清册,为碳核查和碳资产管理提供支撑。
3. 分析产品碳足迹
鼓励企业开展产品碳足迹认证,掌握产品在全生命周期内直接及间接温室气体排放量,评价产品存在于经济社会全过程中的温室效应环境影响,从而改善企业管理方式,促使整个产业链减排。
4. 推进零碳工厂建设
支持企业对标标杆水平和先进水平,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鼓励企业建设极致能效工厂、零碳工厂。采用高效节能设备和技术降低能耗,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通过碳捕捉、碳补偿等技术抵消剩余排放。
5. 实现系统集成与优化
通过智慧能源管理系统整合零碳工厂、碳盘查数据和产品碳足迹信息,实现园区能源系统的优化调度和碳排放的全面管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探索碳排放实时预测和调度,提升园区管理智慧化水平。
结语
零碳园区建设不仅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抓手,更是培育壮大绿色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平台。通过能源供给和需求一体低碳零碳转型,能够为绿色生产力发展打造更丰富的场景载体,推动绿色能源更有效匹配制造业升级需要,不断催生绿色发展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
对于园区和企业来说,零碳转型既是责任也是机遇。虽然在建设零碳园区和零碳工厂初期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用于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但长期来看,节能降耗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运营效率。
更重要的是,零碳认证能够增强企业应对国际各类“绿色壁垒”的底气和能力,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
随着国家政策的深入推进和资金支持力度的加大,现在正是园区和企业布局零碳转型的最佳时机。谁能率先掌握零碳技术、建立零碳管理体系,谁就能在未来的绿色竞争中占据主动,赢得市场先机。企业如果想咨询流程与费用可咨询深圳中瑞标准!
扫一扫,权威审核标准早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