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9841-3841|0755-61323888
温室气体核算可以理解为对企业的碳排放进行“记账”。它是指企业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和方法,系统性地量化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产生的所有温室气体排放量,并将其以二氧化碳当量(CO₂e) 为单位进行报告的过程。
这套“账本”主要记录三个范围的排放:
范围类型 | 涵盖内容 | 举个例子 |
---|---|---|
范围一(直接排放) | 企业自有或控制的排放源产生的直接排放。 | 锅炉、熔炉、车辆等燃烧化石燃料;生产过程发生的化学反应;温室气体泄漏(如制冷剂)。 |
范围二(间接排放) | 企业外购的电力、热力或蒸汽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间接排放。 | 企业办公、生产用电对应的发电厂燃烧煤炭所产生的排放。 |
范围三(其他间接排放) | 企业价值链中发生的所有其他间接排放。 | 原材料开采和运输、员工差旅、产品使用和废弃处理等。 |
核算的标准主要包括:
国际标准:GHG Protocol(温室气体核算体系)和 ISO 14064 系列标准是国际上最广泛认可的两种标准。
国家标准:许多国家也制定了自己的核算指南,例如中国的《工业其他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等。
企业开展温室气体核算工作,通常遵循以下流程,不同机构在细节上会有所差异:
下面是每个阶段的一些关键说明:
准备阶段:这是核算的基础。
明确核算目的与边界:首先要确定核算是为了满足何种需求,例如是为了应对强制披露要求(如加州SB253法案3)、申请碳费优惠费率、响应投资者要求,还是为了内部碳管理。根据目的,进一步明确核算的组织边界(如股权比例或控制权法)和运营边界(哪些设施、范围一、二、三需要核算)。
选择适当标准:根据所在地区、行业和核算目的,选择合适的核算标准(如GHG Protocol或ISO 14064)。
识别排放源:全面排查企业运营活动中所有可能产生温室气体的环节,并对照“范围一、二、三”进行分类。
数据收集与计算:这是核算的核心环节,也是最繁琐的一步。
收集活动水平数据:活动水平数据是指导致温室气体排放的活动量,例如消耗的燃油量(升)、外购的电量(kWh)、原材料采购量(吨)、运输距离(公里) 等。这些数据需要尽可能精确,并保留原始凭证。
获取排放因子:排放因子是指单位活动水平数据所对应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例如,燃烧一升柴油产生多少千克CO₂e。这些因子可来自政府发布的缺省值、行业数据库、供应商提供的实际数据或实验室分析。
计算排放量:根据排放量 = 活动水平数据 × 排放因子 这一基本公式进行计算,并将结果汇总。
报告与验证:将核算过程和结果形成书面文件。
编制温室气体报告:报告通常包括企业简介、核算边界、排放数据、计算方法、数据质量说明以及减排目标与行动等。
第三方验证(可选但推荐):尤其是对于对外披露或用于碳交易的报告,通常需要由具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进行核证,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一致性和可信度7。验证机构会通过文件评审和现场访问等方式进行核查。
后续工作:核算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管理和减排。
披露与应用:将经过验证的排放数据用于编制ESG报告、回应客户询证、申请绿色金融、制定科学碳目标(SBTi) 等。
持续改进:温室气体核算应每年定期进行,通过逐年对比,评估减排措施的有效性,并持续寻找新的减排机会。
温室气体核算的费用因企业规模、行业复杂性、核算精度和所需服务而异,没有统一的价格。费用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影响费用的关键因素:
企业规模与复杂度:员工人数、机构设施数量、工艺复杂程度。
核算边界:仅核算范围一和范围二相对简单便宜;若需核算范围三(尤其是上下游供应链),则工作量和技术难度会大幅增加,费用也显著上升。
数据基础:企业原有的能源计量、统计体系是否完善,数据质量直接影响到收集和核算的工作量。
报告用途:用于内部管理的报告要求可适当放宽;用于外部披露、碳交易或申请优惠碳费率的报告则要求严格,可能需要更高级别的核查,费用相应更高。
尽管需要投入一定的资源和精力,但开展温室气体核算能为企业带来多重价值:
应对政策监管与碳定价:帮助企业管理碳资产、应对强制披露要求(如加州SB253法案),并可能通过参与碳交易市场或申请优惠碳费率来降低合规成本。
提升品牌形象与竞争力:透明的碳信息披露有助于增强消费者、投资者和合作伙伴的信任。
识别减排机会与降本增效:通过核算能精准定位高排放环节,从而采取针对性措施(如能效提升、能源替代、工艺改进)降低排放, often同时也能降低运营成本。
引领绿色供应链与投资:越来越多的下游客户要求供应商提供碳足迹信息。良好的碳管理能力有助于进入高端供应链、获得绿色信贷等。
对于计划开展这项工作的企业,中瑞标准的建议是:
明确目的,从简开始:初期可先聚焦于范围一和范围二的排放,这是企业最能直接控制的部分,也是许多政策和报告的基本要求。
重视数据质量:建立规范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数据监测、收集与管理制度,确保数据的真实、准确和可追溯。
考虑寻求专业帮助:尤其是初次接触碳核算或自身能力不足的企业,聘请专业的咨询或核查机构可以提供系统的指导,确保核算工作符合标准,避免走弯路。
化被动为主动:将温室气体核算视为管理工具而非负担,利用核算结果驱动节能减排和技术创新,为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扫一扫,权威审核标准早知道